横山:牵住产业“牛鼻子” 走出致富新路子
随后又建起了小杂粮加工厂,确立了非贫困户“利益共享、风险共担”和贫困户“负赢不负亏、保底分红”,两年内每年分红不低于20%的利益分配原则,实行“社财乡管”的财务管理制度,用制度规范合作社的发展,贫困户生活有了保障,发展产业的劲头更足了。
初见榆林市农业农村局驻村第一书记杨文举,戴着眼镜,满脸淳朴,大中午还在为村里的事跑前跑后。他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,提起高圪村,杨文举倾注了深厚感情。隔三岔五跑县城、跑市里,到扶贫办争取宽幅梯田和危房改造项目、水务局争取饮水和水利工程项目、畜牧局争取养殖种草和羊圈项目、农业农村局争取果业和产业发展项目、林业局争取退耕还林和绿化项目、发改委争取太阳能路灯及光伏电厂和羊圈项目、交通局争取通村道路项目、国土资源局争取土地整理项目、电力局争取照明改造和动力电项目、妇联争取“母亲窖”集雨窖、财政局对接资金、招标办走资金使用程序,只要能给高圪村项目的他就找,三番五次,不厌其烦。
产业发展了结构调整了,但是没有村集体经济的壮大,贫困户今后的发展就没有底层动力。于是在全村推行“三变”改革,土地确权后,打破地界,统一规划,以村组为单位,设置耕地股、资金股、扶贫股、全体村民发展纳入了大盘子,共担风险、利益共享,这样,脱贫发展的路上就没有一人掉队。作为全省首批“三变”改革示范点的高圪村,目前已完成清产核资、人口认定、股权设置等工作。按照这一脱贫处方,一步步落实,村子里,基础设施改善了,产业结构合理了,村民短期收入有保障、长期收入有盼头,扶贫工作队和村民都对村子的发展充满信心。该村的产权制度改革还被省农业农村厅领导总结为“深度贫困村产业脱贫与产权制度相结合的模式”。
驻村工作队有了扶贫工作思路后,高圪村就成立了横山区绿冠升种养殖专业合作社,村干部和村民共同出资24万元,利用横山区每户60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和榆林市农业农村局帮扶的每户4000元资金为10户贫困户注资10万元,建起了黑毛土猪养殖场。又动员农业企业给村里捐赠10头种猪,这10头绿色有机猪成为了高圪村脱贫致富的起点。
开出脱贫处方 出致富新路
“扶贫资金成了股金,比发了强。”变成股民的贫困户们对这一举措高度赞赏。如今,财政资金折股量化的做法被市农业农村局总结为“南塔模式”,成为市农业农村局的亮点工作,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市、区领导的高度认可,先后有2000多人前来考察学习。
初秋时分,进入高圪村,映入眼帘的是平整的梯田、整齐的厂房,不远处猪群羊群里传来嬉闹声,迎面而来的村民忙碌而喜悦,幸福小院文化广场上的孩子们欢愉地玩耍,黄土地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光。
特色产业“造血” 筑牢脱贫根基
只想,都是问题;肯干,才有出路。在榆林市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支持下,高圪村创新性地实施了“以贫困户为主体入股合作社”的农业产业扶贫模式,探索财政资金折股量化,完善合作社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,让贫困户可以深度参与合作社的利益分配。一改过去“输血式”扶贫为“造血式”扶贫,使脱贫致富措施可持续、可复制、可推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