未经授权就访问通讯录,今日头条会不会泄露隐私?
【惊讶】今日头条向他推荐了12位“熟人”
【说法】不要拿“通用做法”来回避问题、逃避责任
【担心】今日头条会不会泄露隐私
金先生发来的截图显示,他没有给今日头条“授权”。
【疑问】没有“授权”怎么推荐的都是熟人
河南商报记者注意到,在知乎上,同样有网友遇到类似的情况。
河南商报记者从其百度百科资料获知,今日头条有关于“社交和用户行为分析”的介绍,内容显示,“社交和用户行为分析”用户可使用微信、微博、QQ账号或注册今日头条账号登录今日头条。根据其社交行为、阅读行为、地理位置、职业、年龄等挖掘出兴趣。通过社交行为分析,5秒钟计算出用户兴趣;通过用户行为分析,用户每次动作后,10秒内更新用户模型。
还有网友表示,今日头条存在收集用户数据的行为,该网友抱怨,自己每次说过什么事情后,第二天今日头条就会出现相关内容,聊天中说过买电饭煲,第二天就会出现电饭煲的信息,等等。
细一思忖,金先生发现不对劲,推荐的人里面有其手机通讯录里的人(包括上述那位他十几年没联系的朋友),也有微信好友(没有存对方电话)。
19日上午,河南商报记者再次联系到这名工作人员,对方表示相关负责人还在准备中,并让记者耐心等候。
随后,这种“惊喜”再次出现,“15日推荐一次,17日又推荐一次,每次6个人。”金先生说,前后两次今日头条共向其推荐了12位“你可能认识的人”,里面推荐的还有其家人的名字。
而对于被推荐的其中一名微信好友,金先生告诉河南商报记者,他也向其求证,对方并未存金先生的手机号,只是微信好友,因此他也怀疑今日头条访问了他的微信好友通讯录。
在他看来,采用算法技术进行精准推荐是一种高效服务,技术进步没有止境,但人的行为却有底线,“一家企业,应该无限追求技术的进步;而与此同时,也应该无限追求道德的自律。假如今日头条是饭店老板,我是食客。如果饭店老板根据我在他饭店的消费习惯为我推荐菜品,我觉得是正常的,这是关心客户、用心服务的表现。而如果他为了掌握我的饮食习惯,悄悄跑到我家餐厅看看我每天吃什么菜,打开我家冰箱看我买了什么菜,甚至跑到超市调取我的消费记录看看我买过什么菜,这就不是服务,而是犯罪了。今天他可以根据用户的隐私数据推荐好友,明天就会推荐商品,后天还可能把用户隐私卖给需要用户数据的其他商家!这是我的担心!”
12月25日,今日头条北京总部一名负责人告诉河南商报记者,到目前为止,还没有其他人反映过类似情况。
18日下午5点多,河南商报记者联系到今日头条北京总部一名工作人员,对方表示针对这个情况,今日头条会有一个官方的回复,并让记者耐心等候,然而记者一直等到18日晚上11点,仍旧没有得到回复。